策劃生成大項目 謀劃發展大格局
項目建設始終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牛鼻子,是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主要抓手,是搶占發展先機、贏得發展未來的堅實保障。
策劃生成大項目 謀劃發展大格局 龍巖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陳明生
項目建設始終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牛鼻子,是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主要抓手,是搶占發展先機、贏得發展未來的堅實保障。今年以來,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統籌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扎實開展重點項目百日攻堅戰役,積極策劃生成一批夯基礎、強產業、惠民生的重點項目,全力推進實施一批穩當前、利長遠的重大工程,有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向好發展。
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市160個重點項目百日攻堅戰役重大項目完成投資437.9億元,其中8~11月份完成投資208億元、占攻堅計劃178.4億元的116.6%,全面完成全年攻堅投資計劃任務。全市300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78.3億元,占年度計劃105.6%,同比提高6.2個百分點,提前完成年度投資目標任務。其中183個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54.4億元,占年度計劃105.4%。全市呈報(送)謀劃項目282個,總投資1038.1億元;上會評審項目220個,總投資755.9億元。通過專家評審論證、列入市級重大項目謀劃儲備庫項目212個,完成年度計劃的106%,總投資733.1億元,平均投資規模3.5億元/個。已轉化落地項目128個,總投資415.2億元,轉化率60.4%;其中:開工項目51個,列入部門重點推進計劃項目8個,已審批(核準、備案)項目33個,當年度簽訂投資合同項目36個。
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策劃生成項目還存在一些不足,如:策劃項目結構質量有待提升,上規模、上層次的生產性項目較少,資源型項目、一般性技改項目、產業鏈低端項目較多,信息技術、金融、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項目比重較低;項目招引難度加大,與周邊地區產業重合、同質化情況較為明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偏弱,項目核心競爭力不強等。特別是受疫情因素影響,部分企業“產銷兩不旺”,部分項目出現停工停產情況。 重大項目策劃生成工作,是推動我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項目良性滾動接續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笆奈濉笔怯扇娼ǔ尚】瞪鐣蚧緦崿F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推動龍巖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關鍵五年;2023年是貫徹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在“十四五”規劃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機遇與挑戰并存、競爭與壓力同在。應充分結合國內外經濟運行態勢、產業發展趨勢以及當前龍巖產業發展現狀,進一步拓寬重大項目策劃生成思路渠道,為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加快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一、抓住更多“天時”
要認真領會和吃透新發展階段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深刻認識、積極應對外部發展環境變化,牢牢抓住“天氣”以更寬視野、更高標準謀劃重大項目,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要牢牢把握黨中央、國務院新時代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契機,積極探索跨境電商發展新模式、新路徑,持續完善線上和線下服務平臺的建設,高質量打造跨境電商全產業鏈和生態圈。要準確系統研判我市與各合作區域在產業布局、市場需求等方面契合點,指導幫助企業準確掌握區域協作貿易規則,積極策劃生成一批底子較好、適銷對路的電商項目“搶灘”跨境電商市場(如日化、電子、特色農產品、寵物用品、運動器材等),借勢帶動我市跨境電商生態集聚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的經濟工作提出五條具體要求,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要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積極擴大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產品進口。建議加快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融入省內及周邊區域發展步伐(如:粵港澳大灣區、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廈龍山海協作經濟區等),以更深更廣更高水平的對外經濟合作、產業互動互補全力助推我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當前,在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相關政策推動下,我省廈門、三明兩市的石墨烯產業發展,已初步形成石墨烯產學研深度對接、產業分布式發展格局。而漳平市擁有豐富的微晶石墨礦產資源,儲量達522萬噸以上,且品位好、含碳量高達75%以上,具有很好的石墨開采深加工價值及石墨烯新材料產業開發條件。建議依托漳平豐富石墨礦資源優勢,借助閩西南協作區機制探索跨區域協同招商,加快石墨烯產業、項目布局我市,以產業配套協作推動區域競爭力提升,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石墨烯產業協作體系。
二、挖掘更多“地利”
我市擁有紅色、生態、客家等豐富資源,也有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國家高技術轉化應用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創新性城市、中國專用汽車名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級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國家軍民融合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全國智慧城市十大樣板工程等一大批高含金量的國字號城市名片。同時我市產業基礎扎實,全市現有規上工業企業1227家(其中超百億工業企業4家:紫金黃金、紫金銅業、龍巖煙草、金龍稀土);上市企業11家(8家A股上市:紫金礦業、龍凈環保、龍洲股份、龍馬環衛、卓越新能、賽特新材、愛迪爾珠寶、龍高股份;3家境外上市:中國龍工、新洲林化、紫金礦業),新三板掛牌企業10家(衛東環保、欣隆環保、永強巖土、富潤科技、瑞森新材、格強綸新材、天泉藥業、易動力、閩雄生物、鋼泓科技);百億產業12個(有色金屬、建筑業、文旅康養三大千億產業集群;數字、機械裝備、特色現代農業三個五百億級;新材料新能源、商貿服務業、現代物流、煙草、紡織、建材6個百億級);百億園區10個。 要搶抓“三大機遇”、發揮“四個優勢”,重點打好革命老區牌、綠色生態牌、特色產業牌、對外開放牌、大愛龍巖牌,堅定不移大抓招商、大抓產業、大抓項目。要立足龍巖自身實際,緊扣龍巖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優勢,進一步梳理產業體系脈絡,充分挖掘獨具特色的資源品牌優勢,著力謀劃有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優化投資結構、有利于完善產業鏈條的優質項目。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整合提升文旅經濟,培育壯大數字經濟,致力對接海洋經濟,加快發展“5+N”現代產業體系。突出抓好有色金屬、機械裝備兩大主導產業,實施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工程,著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有色金屬精深加工基地、國內知名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精心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四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動力和儲能為主的鋰元電池材料、半導體材料產業集群。促進建材、紡織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特色現代農業、文旅康養等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緊盯國家和省政策投資導向,聚焦交通、水利、能源、新型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滾動推進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拓展投資空間,擴大有效投資。如隨著“雙碳”戰略加快落地實施,更嚴格的環保要求將對高能耗產業如有色金屬上游開采等形成更大制約。建議進一步做深做細我市的金銅產業鏈條,推動有色金屬產業加快從高能耗粗放型轉向綠色低碳集約型轉變、從上游低附加值向下游高附加值轉變。目前紫金礦業出產的黃金主要用于國際儲備、金融交易等方面,隨著疫情政策的進一步優化,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有望得到改善并刺激黃金消費需求,珠寶首飾產業發展將打開上升通道。建議上杭縣充分吸收借鑒廈門海峽黃金珠寶產業園運營經驗,依托紫金礦業集團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大本土黃金珠寶產業培育力度,引進加工生產、檢測分析、文創設計、工業旅游、直播電商等下游相關項目,打造黃金全產業鏈平臺。
三、凝聚更多“人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引進一批人才,有時就能盤活一個企業,甚至撬動一個產業!比瞬攀侨娼ㄔO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更是老區山區高質量發展最為寶貴、最具優勢的戰略性資源。 近年來,我市牢牢把握黨中央、國務院支持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政策機遇,深化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加快推進“才聚龍巖”計劃行動,推動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為閩西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12月19日,廈門大學“龍巖開放日”暨“龍巖市送崗引才進廈大”專場推介會在廈門大學思明校區順利舉辦,我市黨政主要領導帶領紫金礦業、中國龍工、龍凈環保、投資集團等61家企事業單位,專程到會招募邀請廈大英才到龍巖就業創業。 立足龍巖人才工作基礎及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我市還研究制定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有關人才政策文件,優化人才分類體系,健全緊缺急需人才引進指導目錄,構建起人才引進、培養、服務全鏈條政策體系。在全國率先成立集“人才引進、項目孵化、資本運作”于一體的龍巖人才發展集團,深耕“人才+資本+項目”模式,以機制創新提升閩西老區人才吸引力。同時,圍繞全市重點產業布局,分產業繪制“人才地圖”,為產業鏈引才、山海協作引才、柔性引才等提供全球導航,并注重“走出去”“找上門”,精準高效引育人才,推動“巖智回歸”。積極推進龍巖“人才e家”“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精準落實醫療教育等保障政策,幫助近千名人才解決安家和子女入學等問題,讓廣大人才真正在閩西大地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入選國家級重大人才計劃專家17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55人;認定省級高層次ABC類人才422人(含省百人計劃人才38人);培育省工科類青年專業人才727人、民生事業類引進生397人;落地高層次人才項目45項,涵蓋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光電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其中14項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3項獲評“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累計授權專利549項。先后有154家企業在創新創業省賽、國賽獲獎,年度獲獎數量連續4年居全省首位。建議進一步推動我市全方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用好人才,通過“產業鏈”培育“人才鏈”、通過“人才鏈”筑牢“產業鏈”,不斷提升我市人才競爭力、科技創新力、產業集聚力,如:充分發揮引進人才乘數效應優勢,加強我市與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團隊等聯系,仔細梳理其所在院校及專業關聯導師、團隊、項目資源,重點圍繞特色產業尋找契合點、策劃生成相關項目,撬動更多高端智力、先進技術支援支持我市產業加快轉型提升發展。
編輯:賴德炎 黃富民 監制:陳壽南 ![]() |
版權聲明:來源注明是龍巖國資協會的稿件,版權歸龍巖國資協會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363人閱讀